简体中文版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繁体中文版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英文版English  法文版French version
榮譽選登

基本常識

1,幾個基本概念:

(1),中醫講的“中風”是什麼意思?
  “中”是“受到,遭受”的意思。如:中詭計,中埋伏,中煤氣等等。“風”的概念比較複雜,現詳述如下:
  首先講一講怎麼去理解所有的中醫概念,所有的中醫概念都是一種哲學概括,是對具備同一特點的所有事物的抽象集合。其次講講關於“風”的各家學說。

1),中醫學“風”:
  “風”是自然界一種無形的流動的氣體。正是依據了風的特徵——無形、流動,中醫學通過長期的詳盡觀察,發現臨床上有諸多疾病具有來去無踪、變化瞬息的特徵,與風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風的概念,將具有風的特性的疾病稱之為“風病”。中醫的風是一種風邪,是中醫的六淫之首。是其它外邪的先導,通常為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風為百病之始。風邪的一致病特點為1.易侵襲陽位,如頭面,咽喉,皮膚腰背等。 2.病位游移不定,如風疹,蕁麻診等,發無定處,此起彼伏,風痺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等。 3.發病急驟變化無常4.肢體異常運動,如四肢抽搐,破傷風。中醫學“風病”的概念有兩大類,一類是外風(病),一類為內風(病)。外風(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虛邪賊風而患的病,如面神經麻痺等;內風(病)指因臟腑功能失調,陰陽不合,氣血運行逆亂引起的諸症,如肝陽化風所見的頭暈頭昏、面目(或肢體)麻木;陰虛生風所見的腰酸膝軟、頭目昏花;血虛生風所見的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抽搐等。也有內外同病者。

2),現代“風”的物質學說:

  中醫中的“中風”、“痛風”都有“風”,有“風”就有病。中醫有句話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與不通是指經絡通與不通,經絡通則風行,經絡不通則風停。看來"風"是一種物質。風是什麼物質?風與光有關係,不同的病氣在經絡中有不同的光。但不是光,光速太快,風速較慢。用《懸浮場》理論解釋,??風是某些電子、原子、分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這些懸浮場相當於電流中的電荷。電荷由電子與電磁波組成,它們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在導體內運動,形成了電流。所以電流具有光速運動,也有電子的低速運動。不同的電子、原子、分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具有不同的能量,它們運動時帶動的光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顏色的光。電子、原子、分子在人體細胞中的運動速度是經絡中講的速度。所以風是由不同的電子、原子、分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產生的。可以總結出經絡的實質是什麼:在人體內,電荷(電子、原子、分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的定向移動形成了經絡。

3),歷代各家學說:

  《素問·風論》:“風者,善行而數變”。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素問·玉機真藏論》:“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症因脈治·傷寒總論》:“外感風寒,從毛竅而人,必從毛竅而出,故傷寒發熱症,首重發表解肌。”

  《時病論·春傷於風大意》:“風為六氣之領袖,能統諸氣,如當春尚有餘寒,則風中遂夾寒氣,有感之者是為風寒;其或天氣暴熱·則風中遂夾熱氣,有感之者是為風熱。”

  《類證治裁·傷風》:“惟其人衛氣有疏密,感冒有淺深,故見症有輕重。……凡體實者,春夏治以辛涼,秋冬治以辛溫,解其肌表,風從汗散;體虛者,固其衛氣,兼解風邪,恐專行發散,汗多亡陽也。”

  《證治匯補·傷風》:“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人,病反增劇也。”

4),李氏對“風”的看法:
  風是由於正常人體因正氣不足复感風邪引起的一種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及其分泌物內的阻礙人體正常生化的物質。風無人不有、無處不有、無時不有,大風小風而已。
此話怎講?就是說,風人人都有,每個人身上哪裡都有,每個人啥時候都有,只是有大風小風之別,小風沒有病理現象,大風有病理現象。打個比方,比如說天氣,有無風、微風、小風、大風、颱風之別。難道無風時空氣就一點都不流動嗎?顯然不是,只是無風、微風、小風無破壞能力,人們就認為是好天氣。大風、颱風破壞力大,人們就認為是壞天氣。就像人體中無風微風之邪就視為無病,中小風就是感冒,中大風就是面癱,中颱風就會卒中。 《靈樞·五變篇》雲:“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內經》又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即此而言。說以說治療中風面癱偏癱之大要就是扶正祛風。

 

(2),什麼是面癱?


  概言之,主要是都有面部肌肉癱瘓症狀,簡稱面癱,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又有多種名稱,諸如:偏癱,腦中风,腦卒中,腦出血,腦梗,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面神經癱瘓,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貝爾麻痹(又稱貝爾氏麻痹、Bell麻痹、貝爾氏麻木),亨特(Hunt)綜合征(又稱亨特併發症、亨特氏綜合征、帶狀皰疹面癱、膝狀神經節帶狀皰疹、膝狀神經節綜合征、耳廓帶狀皰疹、耳帶狀皰疹),歪嘴巴,歪歪嘴,嘴歪,歪嘴,吊線風,吊斜風,歪嘴風,口僻,口歪,口歪眼斜,口眼歪斜,嘴歪眼斜,嘴眼歪斜,聽神經髓鞘瘤面癱等等。


(3),什麼是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癱腦中風後遺症都有哪些?
  中樞性面癱也叫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也有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表現為顏面上部的肌肉並不癱瘓,因而閉眼,揚眉,鄒眉,蹙額均正常,眉毛高度,眼裂大小,面額紋左右對稱,僅面下部肌肉癱瘓。患者肅穆時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角歪向健側。講話漏氣,流口水,飲食不便。顏面不對稱並不明顯,常伴有偏癱之其它體征。中醫稱之為歪嘴,俗稱歪嘴風。本病多數起病急,多是猝然昏僕,不省人事,神智清醒後留有口歪偏癱後半身不遂遺症。若為慢性,則單側肢體漸覺不利,眩暈,或昏不知人,乏力,嗜睡,移時始醒,口歪。此兩種中樞性面癱偏癱年長者發病率較高。


  中樞性面癱偏癱腦中風後遺症常見症狀有:“三偏”即偏癱、偏感覺、偏盲以及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日常活動能力障礙、大小便障礙、性功能障礙。

 

(4),什麼是周圍性面癱?

  所謂周圍性面癱(為本專科治療範圍)就是左側或右側或整個面部肌肉癱瘓。主要是由支配左側或右側或整個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左側或右側或整個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其次為感覺,味覺,聽覺,分泌障礙等。周圍性面 癱有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周圍性面癱[西醫叫特發性面神經麻痺(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面神經麻痺(facial palsy),面神經炎,貝爾麻痺(Bell's palsy) ],急性周圍性面癱早在二千年前<<黃帝內經>>的<<靈樞.經筋篇>>就有記載:“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僻者,偏也,故爾急性周圍性面癱最早在我國叫“口僻”,又因有“急者目不合” ,故叫口僻並不確切,後來又改叫“ 口眼歪斜”,又因本病還不僅僅口眼歪斜,還有不能抬眉, 感覺,味覺,聽覺,分泌障礙等,後來本專科把它改叫作“急性周圍性面癱”,到目前為止此種叫法較為確切,已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所公認,但本病若因誤治日久不??愈還會出現身上怕涼,怕風,大便乾結,痔瘡等症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體徵?本專科認為道理是這樣的,人體好比一台機器,大部分的熱量靠頭面,身體,四肢的外周血管散發,當外周血管中風後,體內產生的熱量散發不出去,大部分熱量只能從七竅散發,故爾出現上火體徵,當體外環境急劇變化時,體內產生的熱量不能立即隨血液運往外周血管,故爾出現身體怕涼,怕風症狀),可見“急性周圍性面癱”這種叫法還不能完全概括本病,本專科認為以後應叫“急性周圍性中風”會更準確,期待社會的公認。1830年英國神經內科醫師Sir Charles Bell 最初記述本病:“ 某醫師從鄉下坐馬車來,夜間睡著,面部被從馬車窗口吹來的風吹著,到第二天早晨,面部麻痺”,故西醫有貝爾(Bell)麻痺之稱。急性周圍性面癱是面神經在莖乳突孔內發生的急性非化膿性炎??,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水腫和脫髓鞘,嚴重病例可有軸突變性改變,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其次為感覺,味覺,分泌障礙等。以單側型為例,表現為病側額紋變淺或消失,不能蹙額、抬眉與皺眉,眼裂增大,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1%的病例是不能睜開),畏光,流淚及Bell 徵陽性,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口角歪向健側,鼓腮時從病側漏氣,漱口時從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病側牙頰之間。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的病變即可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病側2/3味覺喪失;如在發出鐙骨肌支以上受損時可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病側2/3味覺喪失和聽覺過敏現像或聽力減退;病變在膝狀神經節時除有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尚有患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面麻木,眼睛乾澀,鼻口乾燥,時間長了還會有大便乾結,痔瘡等。外耳道或耳廓或鼓膜出現帶狀皰疹,面癱,常伴有耳鳴,聽力下降,眩暈,1904年Korner將該病命名為耳帶狀皰疹,1907年亨特認為病變主要在面神經的膝狀神經節,從而確立了與貝爾麻痺相對的亨特(Hunt )綜合徵, 亨特(Hunt )綜合徵發病部位較高,治療起來療程會相對較長。極少數病例伴有頭暈,或伴有失眠,或伴有頸肩腰腿疼,或伴有面部怕風。部分病例於發病前數天有偏頭痛,病側顴骨和耳廓後疼痛較為明顯。帶狀皰疹前期症狀多有腰部灼痛,肚疼拉稀屎,不流鼻涕其餘症狀與感冒極其相似以資鑑別。急性周圍性面癱多數起病急,多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本人臨床治癒的30000名病例統計中,發病年齡有三個密集區,最多的是40歲前後的中年人,其次便是19歲前後的高三學生,最後是1歲前後的小孩兒,60歲以後的老人發病率明顯減小,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趨勢。小孩若患此病,多半會演變為終生病,因為1歲的小孩不會吃中藥,多采用針灸,膏藥之類的外治法??,幾年後等落下鈣化性後遺症以後,孩子家長便喪失了治癒的信心。40歲前後年齡段的中國中年人,絕大多數都能夠完全治愈,因為處於這個不惑之年的中國人已經徹底明白中藥的威力,能夠相信中醫,依靠中藥,試想,18歲以前的中國人有幾個人相信中醫?喝過湯藥? 究其原因小孩是腎氣未充,不耐風寒。高三學生是學習壓力大,正氣虧虛。40歲前後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社會壓力大,生活忙碌,疲憊不堪,元氣受損。老年人知天命,知冷知暖,懂得順應大自然, 發病率明顯減小),一般3天內症狀達到高峰。發病3天以內為最佳治療時機,若能抓住此最佳治療時機3天就能徹底治愈;若抓不住面神經即變性壞死進入慢性恢復期,一般4天--3月為慢性恢復期,3個月--4個月為後遺症相對靜止期,4個月後即進入後遺症萎縮期。若治療不當,有的不到3個月面部肌肉就開始緩慢萎縮(有少數病例病情遷延多年面部肌肉都不萎縮,後來卻突然萎縮,即:原發病側眼裂變小(萎縮再嚴重時,上下眼皮萎縮外翻,眼球發紅,形似兔眼,也叫“ 兔眼徵”,此時眼裂反而變大),不抬眉時雙眉不一樣高,原發病側面部變薄變小,原發病側嘴角凹陷下垂,原發病側外耳道變小,原發病側鼻孔變小,上下牙齒不能對齊,有的眼睛複視(就是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物體的現象,是因為一側面肌嚴重萎縮,雙眼球不能等同會聚,致使被視物體之像不能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這種視覺紊亂給患者帶來極度的不適,雖然單眼視力正常,但雙眼視物不清,噁心嘔吐、頭痛、旋暈、步態不穩,喜歡不自主地閉上一隻眼,或採取代償頭位來消除或減輕症狀,繼而引起斜頸或全身不適,症狀嚴重的可能被誤診為腦腫瘤、顱內壓高等,在神經科做不必要的昂貴的檢查),脖子緊,脫髮,講話或吃飯時原發病側顱骨發出咯吧咯吧的響聲)或突然復發。若不到一年面部肌肉就開始緩慢萎縮或突然復發或由單側發展成雙側的多半是前期用了反藥。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是各種周圍性面癱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是:勞累受涼(中醫叫做正氣不足,复感風邪)。

   慢性周圍性面癱根據神經被損傷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很不一致,若僅傷及軀体感覺纖維則表現為病側自覺面部麻木、怕涼、面緊、頭緊,身上也麻木、怕涼、發緊。若僅傷及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則表現為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若僅傷及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則表現為病側自覺眼睛乾澀,鼻口髮乾。若僅傷及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則表現為病側嘴不好使。若同時傷及2種或2種以上神經纖維,臨床症狀會有所合併。整個病情沒有明顯的高峰期,早期病情時好時壞,不易引起病人重視,到後來(一般是幾個月或幾年後)病情越來越嚴重, 臨床症狀很像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高峰期的症狀,此時即形成面癱,此種面癱,是中風科中最難治的一種。再往後面部肌肉就開始慢慢萎縮(有的自始至終都沒有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高峰期的症狀 ,慢慢肌肉開始萎縮)。

(5),什麼是“李氏風團”? “李氏風團”對檢查診斷周圍性面癱及判斷療效和預測預後上有什麼作用?

  公元1836年春(清道光16年), 李氏在檢查患者趙百順上牙齦時偶然發現在他的上頜第2磨牙後面的口腔內壁上有一塊突起 的風團,直徑3--4mm,表面呈蒼白色,因為當時趙不僅剛患面癱,而且有牙痛, 後來李氏把不同病情的面癱患者的風團形狀,色澤進行了詳盡的歸納總結。 正常人口腔內壁應是光滑柔軟平整(有牙痕的也屬正常),運動靈活自如,感覺舒適, 顏色淡紅,紅活鮮明,乾濕適中,不黏不膩,血管分佈均勻,粗細適中,隱約可見。 檢查周圍性面癱患者口腔內壁,以雙側一重一輕型為例, 按照自然病程或沒有經過典型治療的病歷,令患者張口適中, 可以讓家屬用一根筷子撥開患者較重側口腔內壁,使之與上頜第2磨牙分開, 即可看到在上頜第2磨牙後面的口腔內壁上有一塊突起的風團,直徑3--4mm, 表面呈蒼白色,3天后風團周圍開始出現努張的靜脈血管,形似蜘蛛腿, 6個月後風團表面呈淡紅色,蜘蛛腿變粗變長,1年後風團表面顏色逐漸加深, 蜘蛛腿變細變短顏色也逐漸加深,10年後風團表面呈紫黑色,風團高度變低變平,形似淤斑, 蜘蛛腿變細變短變平顏色也逐漸加深, 風團下方的口腔內壁上有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散在的紫黑色斑塊;同理, 較輕側也有風團過程,只是相對較輕。 本專科在中風科把它定義為“李氏風團”。 但要和上下牙中間從咽喉直到嘴角的牙痕相區別(此牙痕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 並且牙痕靠下,風團靠上)。 周圍性面癱患者口腔內壁若僅單側有風團,則為單側周圍性面癱;若雙側有風團, 且輕重程度不等,則為雙側一重一輕型周圍性面癱;若雙側有風團,且輕重程度相等, 則為雙側同等型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患者無論當時正在接受怎樣的治療,也無論當時五官有沒有明顯改變, 只要風團正在變小,顏色正在變淺,都證明有療效,但並不能判定是不是最佳療效; 五官端正(兩眼一樣大,笑時嘴不歪,抬眉一樣高)後患者還會有“天涼面緊”, 此時風團也不會完全消失;直到達到“天涼面不緊”時風團才會完全消失。 例如:對於3天以內的病歷,只要用藥恰當,3天五官就能端正,10天風團就能消失。 對於10年以後的病歷一般都需要五六個月風團才能完全消失。 總之,風團變小並且顏色變淡的為愈候;風團變大並且顏色變深的為惡候; 風團變小並且顏色變深的為惡候。

(6),李氏中風專科對“急性周圍性面癱治癒的李氏標準”的進一步解釋:

  “急性周圍性面癱治癒的李氏標準”是:“兩眼一樣大,笑時嘴不歪,抬眉一樣高, 口腔不干渴,眼睛不怕風,天涼面不緊”。 具體的講就是:兩眼一樣大,雙眼都能閉,雙眼閉合速度一樣,眼睛不怕光,不怕風, 抬眉一樣高,兩眼上下眼瞼一樣高,笑時嘴不歪,鼓氣人中不歪,鼓氣兩臉一樣大, 嘴眼不聯動,口腔不干渴,天陰,下雨,遇冷,勞累,天涼面不緊。

(7),急性周圍性面癱正常的好轉順序是:

  周圍性面癱患者大部分主觀難受感覺(如: 塞食,流淚,怕光,怕風,聽力障礙,味覺障礙等,面部發緊除外)消失,然後是五官端正, 最後是面部發緊消失,此時才算是徹底治癒了。 有的患者認為五官端正就算好了,光剩下一個面部發緊感覺就停止了治療, 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是很快到夏天了,大部分患者一過夏天就會完全好, 如果是往冬天裡去的,可以肯定100%不會自愈。 只剩下一個面部發緊感覺時間長了面部肌肉照樣會萎縮。

(8),什麼是急性周圍性面癱急性期?

  自發病第1日起3天以內一般為急性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此時面神經剛剛中風並沒有壞死, 屬陰陽平衡失調,一般的急性期病情是進行性加重的,即使用藥對症也不易遏制病情。 在急性期若用藥准確及時,一進入恢復期很快就能徹底恢復到正常。

(9),什麼是急性周圍性面癱自然恢復期?

  自發病第4天—3個月一般為急性周圍性面癱自然恢復期,屬陰陽平衡失調, 在自然恢復期只要不用反藥就不會使病情加重。 在自然恢復期即使不治療也會緩慢恢復,疾病的好轉和康復是按照因果轉化規律進行的, 在疾病過程中,肌體會動員一切生理防禦措施向致病因子作鬥爭, 但直到自然恢復期過完也不會完全恢復到正常。 在自然恢復期若用藥准確會有效縮短療程,成功避免落下後遺症。 在自然恢復期若用藥不准確,直到自然恢復期過完五官還沒有完全端正的, 臨床即可診斷為後遺症。 以3個月為界限劃定恢復期與後遺症只是大多數患者是這樣的, 臨床上也有例外情況發生,尤其是山西和東北三省在疾病前期愛用針灸的患者, 有的總病程僅僅才一兩個月,面部肌肉就開始有明顯的萎縮現象發生, 即原發病側眼睛開始變小,鼻孔開始變小,面部開始變小,越過靜止期直接進入了萎縮期, 是疾病的惡化,屬低閥陰陽平衡失調。 在這裡我想談一談本人對針灸的一家之言,針灸對很多疾病確實有較好的療效, 但對面癱確實不宜,有的患者會說誰誰都是幾次紮好了,我怎麼也扎不好,確有這種情況, 那是病情較輕的單側型面癱,即使不作任何治療過幾天自己也會完全康復。 也有的患者會認為在不紮針時面部不會動彈,扎了幾天慢慢會動了, 那是因為病情在自然恢復期,即使不作任何治療慢慢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須知人體對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抵抗恢復能力,要非得說針灸對恢復期面癱有療效, 那麼針灸對面癱後遺症怎麼就沒有了療效?也有少數患者因信息閉塞一直沒有找到合適藥物 ,但一直沒有間斷治療,總病程長達十七八年面部肌肉都不萎縮,五官表情正常, 只是感覺面部發緊,事實上此時的病情仍在靜止期,只能說是陰陽平衡失調。

(10),什麼是急性周圍性面癱靜止期?

  自發病第3個月——4個月的一般為急性周圍性面癱靜止期,屬陰陽平衡失調。 在靜止期的急性周圍性面癱後遺症若不用藥或用一般的藥物病情會靜止不動, 若用反藥病情會加重或由單側變為雙側或突然复發或提前進入萎縮期, 不是用特別對證的藥病情都不會有明顯進展。

(11),什麼是急性周圍性面癱萎縮期?

  自發病4個月以後仍未徹底治癒的一般為急性周圍性面癱萎縮期,屬低閥陰陽平衡失調。 在萎縮期的急性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病例若不用藥或用一般的藥物病情會緩慢萎縮, 若用反藥病情會加重或由單側變為雙側或突然复發或加速萎縮, 不是用特別對證的藥病情都不會有明顯進展。

(12),什麼是面肌萎縮?

  萎縮是指已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縮小,重量減輕,功能低下。 萎縮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以適應其營養水平低下的生存環境。 面肌萎縮屬於去神經萎縮(面神經對面部肌肉的代謝有調節作用。當神經乾受到損傷後, 相應的組織由於失去神經的調節作用可發生萎縮。)和廢用性萎縮(面部肌肉長期不能活動 時,神經感受器缺乏向心性刺激,因而離心性衝動也就減少, 致使該處的血液供應和物質代謝逐漸降低而發生萎縮), 去處病因後萎縮的細胞能恢復常態。 萎縮細胞胞漿內的細胞器大量退化,自噬小體增多,因而可有大量未能被溶酶體酶降解、 富含磷脂的殘體(即脂褐素)積聚。 這就是面肌萎縮較重的患者為什麼面部色澤灰暗或呈褐色的緣故。 面肌萎縮臨床表現為患側或重病側鼻唇溝加深,口角反牽向患側或重病側, 患側或重病側眼裂變小(萎縮再嚴重時,上下眼皮萎縮外翻,眼球發紅,形似兔眼, 也叫“兔眼徵”,此時眼裂反而變大),不抬眉時雙眉不一樣高, 患側或重病側面部變薄變小,鼓氣時人中溝歪向患側或重病側(萎縮再嚴重時, 表情肅穆時嘴也歪向患側或重病側),患側或重病側外耳道變小,患側或重病側鼻孔變小, 上下牙齒不能對齊,有的眼睛複視(就是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物體的現象, 是因為一側面肌嚴重萎縮,雙眼球不能等同會聚, 致使被視物體之像不能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這種視覺紊亂給患者帶來極度的不適 ,雖然單眼視力正常,但雙眼視物不清,噁心嘔吐、頭痛、旋暈、步態不穩, 喜歡不自主地閉上一隻眼,或採取代償頭位來消除或減輕症狀, 繼而引起斜頸或全身不適,症狀嚴重的可能被誤診為腦腫瘤、顱內壓高等, 在神經科做不必要的昂貴的檢查),脖子緊,脫髮, 若一側面肌完全萎縮時會引起萎縮側耳鳴(面神經麻痺患者有耳鳴的並不一定都是面肌萎縮 ,有的剛患病時也有耳鳴,甚至頭暈)尤其是講話或吃飯時顱骨會發出咯吧咯吧的響聲, 面部色澤灰暗或呈褐色。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無論正在以什麼方法治療,以單側左側面癱為例, 正常的恢復過程是五官沒有完全端正以前(五官完全端正的客觀標準是:兩眼一樣大, 笑時嘴不歪,抬眉一樣高),左側面部只能大於或等於右側面部,不能比右側面部小, 鼓氣時人中溝只能向右歪或變正,不能歪向左側,若左側面部提前變小, 鼓氣時人中溝歪向左側,就證明即使面部表情雖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但左側面部肌肉也已經開始萎縮,病情已經開始向較嚴重的後遺症轉化, 即向陰陽的低閥平衡轉化,若萎縮到一定程度後不再繼續萎縮則屬陰陽的低閥平衡。 “周圍性面癱療效判定的李氏標準”是:“(1)面部表情逐漸恢復; (2)患側面部不比健側小;(3)患者主觀感覺不適逐漸減輕; (4)以上三條必須同時具備,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均屬治療失敗, 尤其是第二條絕對不能忽視。所以,在患病的初期階段要慎重選擇治療方法,不然, 等到發現患側面部比健側小的時候,已屬船到江心補漏遲。”

(13),什麼是貝爾(Bell)徵?

  即叫眼瞼閉合不全的病人用力閉眼,則眼球轉動向上方,露出白色鞏膜。 不是所有的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都有貝爾(Bell)徵,有的自始至終眼睛都能閉合, 另有有1%的病例是眼睛不能睜開。 一般的,自覺沒有明顯發病誘因的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建議不要很去作全顱CT, 核磁共振(NMR),大腦沒有毛病,淨花冤枉錢,並且因射線容易誘發其它疾病。

(14),什麼是鱷淚徵?

  病人咀嚼食物時病側淌淚。

(15),什麼是聯動徵?

  為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的一個症狀,表現為瞬目時肌肉萎縮側上唇輕微顫動上翹, 露齒時肌肉萎縮側眼睛不自主閉合,閉目時肌肉萎縮側額肌收縮, 咀嚼食物時肌肉萎縮側淌淚。 通俗的講就是,嘴動時眼跟著動,眼動時嘴跟著動。

(16),什麼是兔眼徵?

  周圍性面癱後遺症萎縮特別嚴重時,上下眼皮萎縮外翻,眼球發紅,形似兔眼, 也叫“兔眼徵”此時眼裂反而變大。

(17),什麼叫神經病學(neurology)?

  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診斷、 治療及預防的一門臨床醫學門類。

(18),神經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神經系統在形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為了敘述方便將其分為中樞部和周圍部。 中樞部包括腦和脊髓,也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 周圍部是指與腦和脊髓相連的神經,即腦神經、脊神經和內臟神經, 又稱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system)。 神經系統的基本組織是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是由神經元(neuron)和神經膠質(neuroglia)組成。

(19),什麼叫神經元(neuron)?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nervecell),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神經衝動的功能。

(20),神經元(neuron)的基本構造有哪些?

  神經元由胞體,軸突和樹突組成。 胞體為神經元的代謝中心,胞體內的微細結構與其它細胞大致相似,有細胞核,細胞質, 細胞器和細胞膜, 還含有神經細胞(nervecell)所特有的尼氏體(nisslbody), 尼氏體的化學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常稱為核蛋白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樹突為胞體本身向外伸出的樹枝狀突起,故其結構與胞體大致相同。 軸突是神經元的主要傳導裝置,其一,它能將信號從起始部傳到末端;其二, 在胞體與神經末稍之間通過軸突傳遞物質(即軸漿運輸anxoplasmictrans port)。

(21), 什麼叫軸漿運輸(anxoplasmictransport)?

  神經元是一種分泌細胞 ,但不同於其它分泌細胞,它們的分泌部位通常位於軸突的終末端,而遠離胞體所在部位。 胞體內具有高速合成蛋白質的結構,而核醣體卻幾乎不存在於軸突和神經末稍內, 所有必需的蛋白質都是在胞體的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複合体內合成, 然後通過軸漿流動(anxoplasmicflow)的運輸過程, 將這些蛋白質運輸到神經末梢的突觸小體。 結紮神經纖維試驗,結果發現軸突的近胞體端和遠胞體端均有物質堆積, 而近端的堆積大於遠端。 可見胞體對維持軸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而胞體的蛋白質合成也受逆向軸漿流動的反饋控制。 自胞體向軸突末梢的運輸叫順向軸漿運輸;自軸突末梢向胞體的運輸叫逆向軸漿運輸。

(22),什麼叫神經的營養性作用(trophicaction)?

  神經對所支配的組織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通過傳導神經衝動,使興奮抵達末梢時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 遞質作用於突觸後膜並改變所支配組織的功能活動,這一作用稱為神經的功能性作用; 另一方面神經末梢還能經常性地釋放某些物質,持續地調整被支配組織的內在代謝活動, 影響其持久性的結構、生化和生理變化,這一作用稱為神經的營養性作用。 神經的營養性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不易被覺察, 但在神經被切斷或中風面癱後就能夠明顯地表現出來。 如實驗切斷運動神經後,神經軸索、甚至胞體發生變性,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內糖原合成減慢, 蛋白質分解加速,肌肉逐漸萎縮,這是由於肌肉失去了神經的營養性作用的緣故; 如經過神經再生,則肌肉內糖原和蛋白質合成加速,肌肉萎縮逐漸恢復, 這是肌肉重新得到神經的營養性作用的結果。 脊髓灰質炎患者,如果受損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喪失功能, 則所支配的肌肉因失去運動神經的營養作用而發生萎縮。 脊髓運動神經元麻痺時出現明顯的肌肉萎縮也是這個道理。 神經的營養性作用是通過神經末梢經常釋放營養性因子作用於所支配的組織而完成的。 如果神經中風的部位靠近肌肉,則肌肉的內在代謝改變發展較早; 如果神經中風的部位遠離肌肉,則肌肉的內在代謝改變發展較遲。 因為前一種情況營養因子耗盡較快,而後一種情況耗盡較慢。 營養因子是藉助於軸漿流動由神經元胞體流向末梢的,而後由末梢釋放到所支配的組織中。 這就是面癱患者一開始感覺病情較重,後來肌肉萎縮較慢;而一開始感覺病情較輕, 後來反而肌肉萎縮較快之故。

(23),什麼叫支持神經的營養因子(neurotrophin)?

  神經元能生成營養因子維持所支配的組織的正常代謝與功能, 反過來神經所支配的組織和星形膠質細胞也能產生支持神經元的神經的營養因子。 這些因子的本質都是蛋白質。 它們作用於神經末梢的特異性受體,然後被末梢攝入後,經逆向軸漿運輸抵達胞體, 促進胞體生成有關蛋白質,從而維持神經元的生長、發育和功能的完整性。 所以神經中風後若不能及時給與恰當的治療會導致肌肉萎縮; 而肌肉萎縮反過來會加重神經的中風。 因此,只有根據因果轉化規律,對疾病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治療措施, 打破惡性循環,促進良性循環,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而康復。

(24),什麼叫周圍神經系統?

  是指位於脊髓和腦幹的軟膜外的所有神經結構。 即腦神經、脊神經和內臟神經。

(25),什麼叫面神經(facialnerve)?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 含有4種纖維成分:(a)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 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b)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 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佈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黏膜腺, 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c)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顳骨岩部內, 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佈於舌前2/3黏膜的味蕾, 中樞突終止於腦幹內的孤束核。 (d)一般軀体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体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26),什麼叫周圍神經纖維潰變?

  神經纖維是神經元的突起,而神經元的胞體是神經元的營養中心, 神經纖維因外傷或中風與胞體斷離,則要發生破壞和死亡,這種過程稱為神經纖維潰變。 此時的軸突和髓鞘以至末梢部分先出現膨脹,繼而出現崩裂,潰解成碎片、小滴狀。 在神經纖維潰變的同時,其胞體也出現腫脹,胞核移向一側, 尼氏體出現溶解消失或固縮變形等反應。

(27), 什麼叫軸突變性(axonaldegeneration)?

  軸突變性是中毒代謝性神經 病最常見的病理改變。 中毒或營養障礙使胞體蛋白質合成障礙或軸漿運輸阻滯,遠端軸突不能得到必需的營養, 軸突變性和繼發性脫髓鞘自遠端向近端發展,病因一旦得到糾正,軸突即可再生。

(28), 周圍性面癱疾病過程中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周圍性面癱疾病過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損傷和抗損傷。 疾病時,致病因素給機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 同時又激發了機體的抗損傷反應(包括防禦,代償和適應性變化), 在機體內形成了損傷和抗損傷的一對矛盾。 當抗損傷反應相對占優勢時,疾病逐漸減輕而趨向恢復健康;如果病理性損傷相對占優勢, 則疾病逐漸惡化。 在整個疾病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損傷與抗損傷這一基本矛盾, 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決定了疾病過程的發生,發展及其結局。 因此,根據具體情況分析疾病過程中的損傷與抗損傷,是治療疾病的理論基礎。 基於此,積極創造能夠有效促進抗損傷反應的一切外部條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在疾病過程中的因果轉化,損傷和抗損傷這一基本矛盾的鬥爭轉化過程中, 疾病過程會呈現明顯的階段性。

(29),什麼叫周圍神經再生?

  外周神經受損時,如果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則可完全再生。 外周神經中風時,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 神經纖維潰變所產生的碎片、小滴被附近的結締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清除, 而潰變神經纖維表面的施萬細胞仍然存活,並不斷增生形成細胞索, 在斷裂的斷端間互相癒合並誘導軸突向遠側生長。 損傷神經纖維相應胞體的尼氏體逐漸恢復正常形態,胞核回到中央, 與胞體相連的損傷神經軸突的近側段向遠側生出數條幼芽, 這些幼芽有的穿過損傷處的組織間隙,並沿施萬細胞所構成的索道向遠側生長, 最後到達原來所分佈的組織器官,而其餘的幼芽分支則退化或消失。 沿施萬細胞索生長的軸突幼芽繼續增粗,髓鞘也逐漸形成,神經纖維的功能也逐漸恢復。 周圍神經再生的前提條件是及時有效的去處病因,創造抗損傷的外部條件, 建立損傷與抗損傷的良性循環,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而康復。

 

2,面癱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按神經中風部位分類,有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大兩類。 按中風的性質分類,周圍性面癱是“真中風”;中樞性面癱是“類中風”,類者,相也。周圍性面癱可分為急性周圍性面癱和慢性周圍性面癱兩類。

   真中風包括:急性周圍性面癱及其後遺症(西醫叫面神經麻痺,面神經炎,貝爾麻痺等)、慢性周圍性面癱、面肌痙攣。

   李氏面癱專科對於治療3個月以後在各大醫院,專科療效不明顯, 病情停滯不前的中風面癱偏癱後遺症病例更為拿手。

  急性周圍性面癱,又叫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面神經麻痺(facialpalsy),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idiopathicfacialpalsy),面神經炎, 貝爾麻痺(Bell'spalsy),又可分為單側型、雙側一重一輕型、 雙側同等型三種面癱。 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重病側額紋變淺或消失,不能蹙額、 抬眉與皺眉,眼裂增大,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1%的病例是不能睜開)、畏光, 流淚及Bell徵陽性,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 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 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的病變即可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病側2/3味覺喪失; 如在發出鐙骨肌支以上受損時可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病側2/3味覺喪失和聽覺 過敏現像或聽力減退;病變在膝狀神經節時除有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 聽覺過敏外,尚有患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面麻木,眼睛乾澀,鼻口乾燥, 時間長了還會出現身上怕涼,怕風,大便乾結,小便黃赤,痔瘡等症狀。 外耳道或耳廓或鼓膜出現帶狀皰疹,面癱,常伴有耳鳴,聽力下降,眩暈, 1904年Korner將該病命名為耳帶狀皰疹, 1907年亨特認為病變主要在面神經的膝狀神經節, 從而確立了與貝爾麻痺相對的亨特(Hunt)綜合徵, 亨特(Hunt)綜合徵發病部位較高,治療起來療程會相對較長。 極少數病例伴有頭暈,或伴有失眠,或伴有頸肩腰腿疼,或伴有面部怕風。 部分病例於發病前數天有偏頭痛,重病側顴骨和耳廓後疼痛較為明顯。 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 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嘴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 士兵瞄準一樣)、偏頭風。 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 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 中醫稱之為全面癱[全面癱要與格林-巴利綜合徵(Guillain-Barresyn drome,GBS)相鑑別,格林-巴利綜合徵可有周圍性面癱, 格林-巴利綜合徵起病較急,通常從下肢遠端開始,逐漸向上擴展,癱瘓程度也進行性加重, 通常無力步行或站立或出現呼吸肌麻痺症狀, 當然也有極少數格林-巴利綜合徵是單側面癱或無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 此三種周圍性面癱多數起病急,多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 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本人在臨床治癒的30000名病例統計中, 發病年齡有三個密集區,最多的是40歲前後的中年人,其次便是19歲前後的高三學生, 最後是1歲前後的小孩兒,60歲以後的老人發病率明顯減小,呈現中間高, 兩頭低的趨勢)。 一般3天內症狀達到高峰。 發病3天以內為最佳治療時機,若能抓住此最佳治療時機3天就能徹底治愈; 若抓不住即進入慢性恢復期,4天——3個月為慢性恢復期, 3個月——4個月為後遺症相對靜止期,4個月以後即進入後遺症萎縮期。 若治療不當, 有的僅僅才一兩個月面部肌肉就開始緩慢萎縮(有少數病例病情遷延多年面部肌肉都不萎縮 ,後來卻突然萎縮,即:表現為患側或重病側鼻唇溝加深,口角反牽向患側或重病側, 患側或重病側眼睛變小,不抬眉時雙眉不一樣高,患側或重病側面部變薄變小, 鼓氣時人中溝歪向患側或重病側,患側或重病側外耳道變小,患側或重病側鼻孔變小, 上下牙齒不能對齊,有的眼睛複視(就是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物體的現象, 是因為一側面肌嚴重萎縮,雙眼球不能等同會聚, 致使被視物體之像不能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這種視覺紊亂給患者帶來極度的不適 ,雖然單眼視力正常,但雙眼視物不清,噁心嘔吐、頭痛、旋暈、步態不穩, 喜歡不自主地閉上一隻眼,或採取代償頭位來消除或減輕症狀, 繼而引起斜頸或全身不適,症狀嚴重的可能被誤診為腦腫瘤、顱內壓高等, 在神經科做不必要的昂貴的檢查),脖子緊,脫髮, 若一側面肌完全萎縮時會引起萎縮側耳鳴(面神經麻痺患者有耳鳴的並不一定都是面肌萎縮 ), 尤其是講話或吃飯時患側或重病側顱骨會發出咯吧咯吧的響聲或突然复發。若不到一年面部 肌肉就開始緩慢萎縮或突然复發或由單側發展成雙側的多半是前期用了反藥。急性周圍性面 神經麻痺是各種周圍性面癱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是:勞累受涼(中醫叫做正氣不足,复感風邪)。

  若為慢性的根據神經被損傷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很不一致, 若仅伤及躯体感觉纤维则表现为病侧自觉面部麻木、怕凉、面紧、头紧,身上也麻木、疼痛,怕凉、發緊。 若僅傷及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則表現為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 若僅傷及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則表現為病側自覺眼睛乾澀,鼻口髮乾。 若仅伤及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则表现为病侧嘴不好使。若同时伤及2种或2种以上神经纤维,临床症状会有所合并。整个病情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早期病情时好时坏,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到後來(一般是幾個月或幾年後),病情越來越嚴重, 臨床症狀很像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高峰期的症狀,此時即形成面癱,此種面癱, 是中风科中最难治的一种。再往後面部肌肉就開始慢慢萎縮(有的自始至終都沒有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高峰期的症狀 ,慢慢肌肉开始萎缩)。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周圍性面癱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 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 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 若一側面肌完全萎縮時會引起萎縮側耳鳴,尤其是顱骨會發出咯吧咯吧的響聲。 外科手術,如:腦瘤切除,三叉神經痛手術, 面肌痙攣手術等除易會引起急性周圍性面癱外還易導致單側耳聾或聽力下降, 單側眼睛失明或複視,嘎聲等。

   正常人口腔內壁應是光滑柔軟平整(有牙痕的也屬正常),運動靈活自如,感覺舒適, 顏色淡紅,紅活鮮明,乾濕適中,不黏不膩,血管分佈均勻,粗細適中,隱約可見。 檢查周圍性面癱患者口腔內壁,以雙側一重一輕型為例, 按照自然病程或沒有經過典型治療的病歷,令患者張口適中, 可以讓家屬用一根筷子撥開患者較重側口腔內壁,使之與上頜第2磨牙分開, 即可看到在上頜第2磨牙後面的口腔內壁上有一塊突起的風團,直徑3--4mm, 表面呈蒼白色,3天后風團周圍開始出現努張的靜脈血管,形似蜘蛛腿, 6個月後風團表面呈淡紅色,蜘蛛腿變粗變長,1年後風團表面顏色逐漸加深, 蜘蛛腿變細變短顏色也逐漸加深,10年後風團表面呈紫黑色,風團高度變低變平,形似淤斑, 蜘蛛腿變細變短變平顏色也逐漸加深, 風團下方的口腔內壁上有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散在的紫黑色斑塊;同理, 較輕側也有風團過程,只是相對較輕。 本專科在中風科把它定義為“李氏風團”。 但要和上下牙中間從咽喉直到嘴角的牙痕相區別(此牙痕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 並且牙痕靠下,風團靠上)。 周圍性面癱患者口腔內壁若僅但側有風團,則為單側周圍性面癱;若雙側有風團, 且輕重程度不等,則為雙側一重一輕型周圍性面癱;若雙側有風團,且輕重程度相等, 则为双侧同等型 周围性面瘫。

   類中風也叫中樞性面神經麻痺,中樞性面癱,也有急性和慢性兩種。 臨床表現為顏面上部的肌肉並不癱瘓,因而閉眼,揚眉,鄒眉,蹙額均正常,眉毛高度,眼裂大小, 面額紋左右對稱,僅面下部肌肉癱瘓。 患者肅穆時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角歪向健側。 講話漏氣,流口水,飲食不便。 顏面不對稱並不明顯,常伴有偏癱(半身不遂)之其它體徵。 中醫稱之為歪嘴,口僻,俗稱歪嘴風。 本病多數起病急,多是猝然昏僕,不省人事,神智清醒後留有口歪後遺症。 少數肢體漸覺不利,眩暈,或昏不知人,乏力,嗜睡,移時始醒,口歪。 此兩種中樞性面癱年長者發病率較高。

   中樞性面癱是中老年人的一個常見病、多發病,現在各醫院在急性期都有較成熟的理、法、方、藥和療效,後遺症會治療的人就不多了。周圍性面癱雖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發病率極低,從事專業研究此病的人極少,教材從理論上對此病沒有重大突破,療效也不確切,醫藥商店也沒有專治此病的方藥,實屬疑難雜症。

3,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原因、病理及預後:

  急性周圍性面癱的病因,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在<<金匱要略>>中說: “歪僻不遂,邪在經絡”。 明李梃<<醫學入門>>講:“傷風口歪是體虛受風”。 清喻嘉言說:“口眼歪斜,血液衰固”。 本專科認為,本病的本質是周圍中風,即周圍血管阻滯或不通,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急性周圍性面癱,即貝爾麻痺,在發作之前,好像沒有太明顯的誘因,但多有正氣不足, 氣血兩虛,營衛失調,表陽不固(如神疲乏力,倦怠思臥,項背拘緊,畏寒肢冷,苔白質淡, 脈浮緊)是其內因,六淫之邪乘虛而入, 多為風寒之邪侵襲頭面經絡(尤其是熟睡當風)是其外因, 佔急性周圍性面癱發病率的76%,亨特綜合症(如單純帶狀皰疹病毒)佔7%, 外傷(如手術,交通事故,工傷,運動,產鉗,產後,尤其是交通事故若當時有耳出血, 一定要把預防即將發生的面癱列入和搶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 3天后必患面癱)佔10%,中耳炎(如惡性外耳道炎,膽脂瘤性中耳炎)佔3%, 腮腺炎(如腺病毒)佔1%,母子同時罹患佔1%,先天性(如腦橋發育不良)佔1%, 其它佔[如中毒(如酒精中毒),神經代謝障礙(如糖尿病), 面神經管內出血(如高血壓),肉芽腫浸潤(如麻風,結核), 血管炎所致的血管栓塞(如係統性紅斑狼瘡),腫瘤(常見的有面神經鞘瘤,惡性腫瘤, 慢性周圍性面癱患者若不伴有身上也麻木、疼痛,怕涼、發緊等症狀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可能), 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1%。 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生氣,勞累,衝風,受涼感冒, 尤其是熟睡當風應當是生活中的大忌,切!切!在此基礎上導致面神經營養血管痙攣收縮, 使神經缺血,水腫,受壓而中風,導致神經失營養水腫,脫髓鞘及軸突變性改變; 神經失去應有功能不能支配相應肌肉運動而癱瘓。 在正常情況下,面部左右兩側張力相等,所以嘴不歪,以左側面肌癱瘓為例, 則左側因失去正常神經支配而張力變小所以被右側牽拉過去造成嘴歪向右側。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人清醒時肌肉張力較睡著時大, 這就是為什麼面癱患者睡著時嘴沒有清醒時歪的很, 病情較輕的病例在清醒時眼睛不能閉合而熟睡時卻能閉合的道理所在。按中醫理論,以單側型為例,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於風,風痰阻於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 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所牽引,故口歪眼斜。 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血能載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是也。 治宜逐淤血,扶正氣,祛風痰,止痙攣,通經絡,則病可愈。如果病情遷延多年未癒,血栓沒有完全軟化,又沒有完全機化,則可有鈣鹽沉著而發生鈣化,在靜脈內形成質地堅硬的靜脈結石,面肌細胞因長期營養水平低下而逐漸萎縮, 直至死亡鈣化,顱骨骨組織隨之發生相應萎縮。

4,什麼叫面肌痙攣?其病因、病理及預後怎樣?

  面肌痙攣病就是患側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陣攣性抽搐。臨床可分為原發性面肌痙攣和繼發性面肌痙攣兩類, 繼發性面肌痙攣是繼發於急性周圍性面癱,是急性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的一個並發症。原發性面肌痙攣是一個獨立的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歲以後。給患者社會生活範圍帶來限制,精神非常苦惱。剛開始時僅僅眼瞼(俗稱眼皮)或顴骨處間斷性輕微跳動(也叫面肌抽動), 同時眉弓(眉棱骨)偏下方有壓痛,若幾天后疼痛消失,跳動停止,則屬自愈,所以眼皮跳剛開始時常常不易引起病人重視;若幾天后疼痛消失,跳動卻依舊,則屬面肌痙攣早期,以後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的其他面肌,口角部肌肉最易受累,較重病例可累及同側頸闊肌 抽搐的輕重程度差距很大,可因精神緊張,疲勞,自主運動和外界刺激而加劇,不能自行控制。以後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會進行性加重。若是單側性的則表現為發作時病側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動,同時同側眼睛變小或不能睜開,同時同側嘴角上翹。若為雙側性的則表現為發作時病人面容呈苦笑狀。 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更易發作。無論哪種面肌痙攣常常都伴有面部怕涼怕風,較重病例甚至會波及全身。面肌痙攣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急性或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後遺症並發症。 面肌痙攣超過5年未癒的即使痙攣不發作時多伴有原發病側眼睛變小,不抬眉時雙眉不一樣高,嘴歪向原發病側,原發病側不能抬眉,睡著時流口水,原發病側面部變薄變小,原發病側嘴角凹陷下垂,原發病側外耳道變小,原發病側鼻孔變小,上下牙齒不能對齊,有的眼睛複視(就是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物體的現象,是因為一側面肌嚴重萎縮,雙眼球不能等同會聚, 致使被視物體之像不能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這種視覺紊亂給患者帶來極度的不適,雖然單眼視力正常,但雙眼視物不清,噁心嘔吐、頭痛、旋暈、步態不穩,喜歡不自主地閉上一隻眼,或採取代償頭位來消除或減輕症狀,繼而引起斜頸或全身不適,症狀嚴重的可能被誤診為腦腫瘤、顱內壓高等,在神經科做不必要的昂貴的檢查),脖子緊,脫髮, 痙攣發作時或講話或吃飯時原發病側顱骨發出咯吧咯吧的響聲)。 較重病例除面肌痙攣外,有時連頸部,肩部,腿部也會痙攣。特別的,較重的面肌痙攣有的伴有三叉神經痛(也叫痛性抽搐),但三叉神經痛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疾病,發作時不伴有面肌痙攣。

  面肌痉挛最根本的病因是周围中风,按现代医学解释面部血管中风后,面神经因长期受到中风血管轻微压迫,使具有绝缘性能的髓鞘在受压部位萎缩变薄,传出神经纤维与传入神经纤维之间的动作电流发生短路,从而导致症状发作。治宜大补元气、祛风化痰、息风止痉、还原细胞、再生神经,则病可愈。如果病情迁延多年未愈,風團没有完全软化,又没有完全机化,则可有钙盐沉着而发生钙化,在静脉内形成质地坚硬的静脉结石,面肌細胞因長期營養水平低下而逐漸萎縮,直至死亡鈣化,顱骨骨組織隨之發生相應萎縮。

 

返回首页    返回专题

 

  李氏面瘫后遗症专科(李继忠18339505898)运用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201410833138X,2020100848726。企业标准:Q/YYSG001-2020)9代祖传秘方从整体上调整阴阳主要治疗3个月以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石家庄乌鲁木齐兰州西宁西安银川河南郑州新乡济南太原合肥长沙武汉南京成都贵阳昆明南宁拉萨杭州南昌广州福州台北海口香港澳门深圳等各大面瘫医院、面瘫专科医院面瘫专家没有疗效的面肌萎缩的面瘫后遗症病例(病程在3个月—50年)。面瘫后遗症的常见症状有:面肌萎缩症状偏侧面肌萎缩、面肌萎缩面瘫大小眼大小眼高低眉面瘫倒错面肌僵硬面部发紧面色晦暗迎风流泪双眼复视、继发性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面瘫口眼联动口眼联动)、鳄鱼泪症候群(鳄泪征,即吃饭流泪)、兔眼征(严重萎缩时上下眼皮外翻眼球发红形似兔眼)、眼干鼻干口干听觉过敏、张大口颌关节发出咯吧咯吧的响声、脖子头皮发紧、脱发、患侧外耳道鼻孔眼睛面部变小、鼻子歪向患侧、上下牙齿不能对、双侧眉毛不能抬等高、面部头皮脖子怕凉、面部感觉异常(酸麻疼凉紧痛不舒服)、“李氏风团”颜色变暗、老年患者还会出现上眼皮下垂、萎缩严重者除了口角不能闭合外还会出现上嘴唇上翻露出牙龈呈现“李氏示齿征”等等。